古琴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,在中国文化中地位*崇高的乐器,古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。古琴音域宽广,音色深沉,余音悠远。
百家争鸣,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。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。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,不同地域、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。同一地域、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。同一曲目,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,而形成不同的风格。 所以,在琴的领域,也同样有流派之说。 所谓流派,是指学术、文艺方面的派别。 这里所说的派别,是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。 琴文化领域,也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,存在着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。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和风格,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,就是所谓琴派。 同一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,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、师承渊源、本派所依据的传谱、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。
虞山派
派 名:虞山派、熟派
形成时期:明朝晚期
创 始 人:严澂(天池)(严澂──严澂(1547—1625年)字天池,又字道澈,江苏常熟人。他是宰相的儿子、明代著名琴家。在琴界他主要做了三件事:一、组织了虞山琴派;二、编印了《松弦馆琴谱》;三、批判了滥制琴歌的风气。)
虞山即江苏常熟,因为此派琴家多为常熟、太仓等地人,且以常熟为活动中心,故得名。
虞山琴派可以说是历史上影响*大的琴派。它产生于明朝晚期政治昏聩之时,很多士大夫知识分子不满社会现实,所以走向山水田园间,在心灵与自然、与艺术的契合中寻求寄托。
「琴川社」是虞山琴派的前身,社中琴家们经常召集琴事雅集,切磋琴艺,他们的核心人物是严天池。在演奏技法方面,严天池将浙派以来的「韵少声多」逐渐向「韵多声少」发展,使左手的指法更为细腻丰富,表现力增强。在琴学理论方面,严天池将儒、释、道等传统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熔为一炉,创立了虞山派的审美标准。后人将他的标准概括为「清、微、淡、远」四字──清静、微妙、怡淡、玄远,这就是中国文人音乐的审美情趣,要浓淡有致,雅韵天成。
明末清初的徐上瀛(青山)(徐上瀛──徐上瀛号石帆,明末清初琴家。他发展虞山派「清微淡远」的风格,成为虞山派代表人物之一,被誉为「今世之伯牙」。他根据宋朝崔尊度「清丽而静,和润而远」的原则,仿照司空图《二十四诗品》、着有古琴名著之一《溪山琴况》──是明末清初琴家徐上瀛于1641年所着。他根据宋朝崔尊度「清丽而静,和润而远」的原则,仿照司空图《二十四诗品》写成,是古琴名著之一。),继承并进一步完善了严天池的琴学理论,仿照唐朝的《二十四诗品》,写出了《溪山琴况》,提出了琴学的24项审美标准。该书在琴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。
虞山派的代表人物除严天池、徐上瀛外,还有陈爱桐、张渭川等。
其代表琴曲有:《静观吟》、《良宵引》、《潇湘水云》、《雉朝飞》等。
其重要琴谱和琴论有:《松弦馆琴谱》(严天池)、《大还阁琴谱》(徐上瀛)、《溪山琴况》(徐上瀛)。
广陵派
派 名:广陵派
形成时期:清代中期
创 始 人:徐常遇(徐常遇字二勋,号五山老人,清初顺治时人。他是广陵派的首创者,他认为「古琴曲传至今日,大都经人删改」,因此提出了「古曲设有不尽善处,可删不可增」的原则。)
扬州古称广陵,广陵派即以扬州为中心而产生的琴派,是清中期以后*为活跃的琴派。
扬州自古就是一个富庶繁华的地方,清朝康干盛世之际,这里经济发达,艺术繁荣。富商巨贾、文人雅事云集于此,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不断产生。
广陵派的独特风格在于处理结构自由跌宕,生动活泼,飘逸而富于生机。指法细腻灵活。与传统审美的中正和平相比,广陵派表现出一种潇洒而隽永的审美趣味。而且,广陵派有一种独特的唱弦法,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记忆指法,可惜已几近失传。
广陵派代表人物有:徐常遇和其子徐祜及徐祺、吴灴、秦维翰、释空尘、孙绍陶、刘少椿、张子谦等。
代表琴曲:《樵歌》、《山居吟》、《龙翔操》、《梅花三弄》、《平沙落雁》等。
重要琴谱和琴论:《澄鉴堂琴谱》(徐常遇)、《五知斋琴谱》(徐祺)、《自远堂琴谱》(吴灴)、《蕉庵琴谱》(秦维翰)、《枯木禅琴谱》(释空尘)、《操缦琐记》(张子谦)等。
蜀派
派 名:蜀派、泛川派、川派、
形成时期:清代
创 始 人:张合修(孔山)──张孔山,祖籍浙江。清咸丰年间(1851—1861年)在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,自号半髯道人。他在悟道时亦潜心研究古蜀琴艺术,是著名古琴大师,曾润色古琴曲《流水》,在古琴艺术界中享负盛名。
蜀派产生于四川,蜀派风格由来已久,汉代就出现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因听琴而结连理的佳话。唐朝琴家赵耶利(公元563—639年)曹州济阳人(今山东曹县附近),是隋唐著名琴师。曾分析过「蜀声」的特点,可见当时蜀地琴风已经相当突出。唐朝、宋朝的著名诗人如李白等都曾写下听蜀地琴家弹琴的诗篇,说明蜀地一直琴风兴盛,琴人荟萃。明朝崇祯皇帝的古琴老师,就是川派的杨姓琴师,在京师授琴,名重一时。
清朝末年,张孔山从师于浙派琴家冯彤云习琴,得其真传,后来入川,在青城山出家为道士(道号合修)。他把《流水》中加入了「七十二滚拂」手法,表现流水的动态和气势,大大加强了这支古曲的艺术表现力,现在人们演奏的《流水》,都以张氏完善后的曲谱为依据。后来张氏云游天下,其所至之处多有人从其学琴,所以就将张孔山这一支琴派称「泛川派」,即「泛」而称之。而原先蜀地固有的川派转称霸派。
可能是受了山势险峻、水势磅的自然风貌影响,蜀派古琴弹奏起来躁急奔放,气势宏伟夺人。在这样的山川气势下,名曲《流水》,成为蜀派的代表曲目。
代表琴曲:《流水》、《醉渔唱晚》、《孔子读易》、《佩兰》等。
重要琴着:《天闻阁琴谱》(张孔山)、《百瓶斋琴谱》(顾玉成)、《琴学备要》(顾梅羹)等。
泛川派代表人物:张孔山、顾玉成、顾隽、顾梅羹、喻绍泽、沈草农、蔡德允、彭祉卿等。